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15日,一輛氫燃料電池巴士開進位于福州長樂的“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加氫,不到10分鐘便完成了氫氣充注,電池儀表盤顯示電量滿格。加滿氫后該巴士能行駛近400公里。

這是全國首座“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標志著氨制氫加氫技術進入應用示范階段。

該項目是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與福州大學戰(zhàn)略合作的重要內容,由福建石油聯合雪人股份、福大紫金等福建省內新能源企業(yè)共同推進。

項目以氨作為氫氣的儲能載體,通過集“氨在線制氫、分離純化、升壓加注”等功能于一體的自主創(chuàng)新制氫加氫裝備技術,解決高密度儲運氫氣的安全性問題,降低氫氣儲運成本,實現氫氣現產現用,為零碳氨氫能源利用打造閉環(huán)產業(yè)鏈。

氨氫能源結合

又環(huán)保又降價

氫燃料電池汽車以燃料的氫氣與空氣的氧氣發(fā)生電化學反應,進而利用電力驅動電機而得以行駛。相較于傳統(tǒng)電動車的電池,燃料電池電動車的燃料電池可視為小型發(fā)電廠,可以改善傳統(tǒng)電池過重、電能容量小及長時間充電的缺點。燃料電池發(fā)電可視為水電解的逆反應,發(fā)電過程中只有水分的排放,是清凈的動力能源。

氫能具有綠色、高效、無碳排放和應用范圍廣等優(yōu)點,但加氫站建設成本高,高壓氫氣長距離運輸成本高,導致終端氫氣售價高昂。

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為發(fā)展“氨—氫”特色能源產業(yè)奠定了基礎。該團隊的氨分解制氫技術以液氨為原料,在新型高效低溫催化劑反應條件下分解得到75%的氫氣和25%的氮氣混合氣體。

“氨可以作為儲氫介質,是相對便宜的零碳燃料。氨氫能源的結合是理想的發(fā)展方向之一。”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卿博士說。

氨現場制氫加氫

一體站全國首建

上月,全國首座“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在長樂建成。通俗地說,就是將氨運到這里,現場制氫加氫。此舉為今后“以油育氫、以氫增油”的油氫合建模式提供了一條重要路徑,助力加快推動“氫能2.0”時代的到來。

數據顯示,以噸氨價格3500元為測算基礎,5.67噸氨分解產生約1噸氫氣,氫氣的原料成本約20元/千克。考慮氨制氫設備投資成本后,氨現場制氫供氫的價格可控制在35元/千克以內。若結合石化企業(yè)上游煉廠副產氫資源合成氨,成本優(yōu)勢更加凸顯。

從氨運輸成本來看,氨現場制氫改變了氫氣的運輸狀態(tài)。一輛液氨槽罐車載氨量可達30噸,相當于載氫5.29噸。與長管拖車單車載氫量不到400千克相比,該技術的液氨載氫量提高一個數量級,因此運氨成本很低。

從氨運輸安全性來看,液氨運輸已十分成熟,氨儲氫可以避免高壓儲氫的風險,具有較高的本質安全性。

“日產氫氣100千克的加氫站,以一輛車5千克的加氫量計算,這相當于每天能為20輛車加氫。”福州大學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羅宇博士告訴記者,該項目還被省科技廳列為省級重大科技專項。

福建石油總經理施雷表示,全國首座“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示范項目在福州落成,既是多方合作的良好開端,更是推動全國氫能產業(yè)布局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氫燃料電池汽車

數分鐘完成加氫

“目前,我們也在積極推進‘氨現場制氫加氫一體站’進入商業(yè)級的示范應用。屆時,將能夠大幅度降低用氫成本,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加氫站分布在我們的周圍。”羅宇表示,加氫站的普及是為了給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提供硬件基礎。

雪人股份副總經理王青龍介紹,對比傳統(tǒng)燃油車,氫燃料電池汽車不涉及燃燒,排放的是水而非二氧化碳,不會造成大氣污染。氫燃料電池汽車充能更快、續(xù)航更長,純電動車充滿電一般需要小時級別的時間,而氫燃料電池汽車補充氫燃料是以分鐘作為衡量單位。

據了解,搭載雪人股份研發(fā)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tǒng)的車輛,2019年起在福州示范運行。去年9月,國家財政部等五部委聯合批復廣東城市群為首批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福州被納入其中。(記者 梁凱鴻)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省啟動高校一流學科培優(yōu)計劃 涉及1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