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 題: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何普查?起啥作用?如何普查?

新華社記者劉夏村

近期,我國多地暴發(fā)強對流天氣,導致部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發(fā)廣泛關注。實際上,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fā)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為啥開展這次普查?普查有何作用?如何開展普查?在5月18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有關方面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為啥普查: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

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鄭國光介紹,普查的主要目標包括:

一要摸清自然災害風險底數。全面獲取全國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六大類22種災害致災信息,以及人口、經濟、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系統(tǒng)、三次產業(yè)等重要承災體信息,掌握歷史災害信息,查明區(qū)域綜合減災能力。

二要把握自然災害風險規(guī)律,提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qū)劃和防治建議。

三要構建自然災害風險防治的技術支撐體系,建立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指標體系,形成分區(qū)域、分類型的國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

“這次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鄭國光說,此次普查中,國家層面有17個部門參與,全國所有省、市、縣都參與。

有何作用:提高災害防治能力

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有何具體作用,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以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為例。中國氣象局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志華說:“在未來,我們不僅可以告訴大家明天的天氣怎么樣,還可以告訴大家這樣的天氣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哪些地方致災的風險大,推動災害性天氣預報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轉變。”

王志華還表示,另一方面,通過普查形成的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可以指導全社會科學設定各個區(qū)域基礎設施的氣象災害防御標準,更有利于推進韌性城市、韌性鄉(xiāng)村的建設,從根本上提高抵御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說,與以往地質災害調查工作相比,本次地質災害風險普查進一步突出“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工作理念,重在關注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風險調查和評估。

如何普查:即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

鄭國光介紹,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于2020年至2022年開展。普查工作按照“全國統(tǒng)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組織實施,分為普查前期準備、試點“大會戰(zhàn)”、全國試點、全面展開等階段。

記者從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目前普查的全國試點主體工作已經完成,普查工作即將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

鄭國光說,今年年底要完成全國范圍內的調查任務和122個試點縣的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工作。明年上半年,地方的普查任務要基本完成。明年下半年,在國家層面開展分區(qū)域、分類型綜合性的災害風險評估和區(qū)劃,形成全國尺度和跨省尺度的自然災害綜合防治區(qū)劃,對普查工作進行總結,形成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形成一整套成果,使災害綜合風險調查、評估、區(qū)劃等各項工作常態(tài)化、制度化,做到及時動態(tài)更新,持續(xù)發(fā)揮普查成果的應用價值。

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對此,應急管理部風險監(jiān)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表示,國務院普查辦為保障普查數據質量,加強了組織領導、技術指導、分級負責、執(zhí)紀問責等四方面的工作。他說:“各級普查機構將對普查工作中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查處和通報曝光,堅決杜絕人為干預普查工作的現象。”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商業(yè)養(yǎng)老保險覆蓋613萬余人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