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海峽兩岸>臺灣新聞
分享

中新社福建連城8月7日電(記者 張金川)連日來,來自臺灣的4支青少年棒球隊齊聚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在2024年海峽兩岸青少年棒球邀請賽暨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棒球文化節(jié)活動中同場競技,考察研學。

棒球,相對于在臺灣的受歡迎,在大陸算是一個相對小眾的運動。然而,地處福建西部山區(qū)的連城縣,如何與臺灣結下不解棒球緣?

臺資引領,集聚棒球產業(yè)

位于連城縣廟前鎮(zhèn)的宏國(龍巖)運動用品有限公司里,一排排精心縫制下線的棒球手套正被員工熟練整理裝盒,準備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

“企業(yè)從入駐到投產僅用3個月時間,各種辦證、審批等環(huán)節(jié),我都沒操心過。”回想起2006年宏國(龍巖)運動用品有限公司創(chuàng)辦初期的情景,臺商廖芳洲仍記憶猶新,“這里是臺商投資的福地”。

作為首位入駐廟前鎮(zhèn)工業(yè)集中區(qū)的臺商,廖芳洲將棒球產業(yè)帶到連城。隨后,他邀約自己的兩位生意伙伴也來到廟前鎮(zhèn)投資,讓球、棒、手套等主要棒球裝備在這里生根發(fā)芽;一條完整的臺資棒球運動產品產業(yè)鏈在這里形成,呈現一種聚集發(fā)展的態(tài)勢。

“我們的產品在海外市場名氣很大,消費者認可度高。”廖芳洲表示,這一輩子都在與棒球打交道,而這些成果都是來連城后取得的。

如今,廟前成為大陸最集中的棒球運動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和全球棒球運動用品采購商重點采購點。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廟前棒球運動用品產值超2億元(人民幣,下同)。

臺商助力,發(fā)展棒球運動

伴隨棒球系列運動用品產業(yè)的發(fā)展,臺商先后向連城中小學校無償提供棒球培訓和運動器材,邀請臺灣專業(yè)人才來舉辦兩岸棒球文化知識講座、指導開展培訓和協(xié)助組建棒球隊。

就這樣,棒球運動在臺商推動下“落地生根”。這里現擁有23支青少年棒球隊、500余名隊員,有資質棒球教練40多名,其中3名來自臺灣。

“我希望以球為媒,通過棒球交流促進兩岸同胞情誼。”在連城執(zhí)教已有8個年頭的臺灣棒球教練呂金霖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從臺北跨海而來,與連城的緣分始于2016年跟隨臺灣職業(yè)棒球選手來連城研習,被當地學生的“棒球熱”深深打動。

2012年以來,連城實施“棒球進校園”工程,將棒球試點學校擴展到10所,每年提供50萬元經費用于試點學校開展棒球運動。

連城縣棒壘球協(xié)會會長李治輝告訴中新社記者,當地臺資棒壘球企業(yè)發(fā)起促成下,連城首支學校棒球隊——連城實驗小學棒球隊于2013年成立;臺灣彰化中小學棒球隊20多人2014年前來交流,拉開了連城持續(xù)至今的兩岸棒球賽事常態(tài)化交流序幕。

棒球搭橋,促兩岸交融

“棒球是臺東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我們這兩年都派球隊來參賽。”在此參加兩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活動的臺東縣縣長饒慶鈴表示,棒球運動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可以讓兩岸青少年互相交流學習。

在此次兩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活動中,“90后”臺灣青年楊詠安則當起了志愿者。“發(fā)現參賽臺灣青少年對大陸很好奇”,他2015年追隨父親腳步來到福建,先求學后接力種茶,“這次我重點做好他們的服務保障工作”。

連城現已成為小有名氣的“棒球小鎮(zhèn)”和參與兩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最為廣泛的縣份。據統(tǒng)計,31支臺灣青少年棒球隊(慢速壘球隊)850多人次已先后來連城比賽交流,連城縣也已派出6支青少年棒球隊、150多人次赴臺參賽。

“棒球交流有兩岸文化與情誼的融合,能夠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廖芳洲表示,“連城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愿意在這里長久發(fā)展下去”。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新萬潤環(huán)?;ㄔi渣資源化利用示范產業(yè)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