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福州美食為設計原型的毛絨文創(chuàng)玩偶近日走紅坊間——

不能吃的“佛跳墻”,為啥這么火?

“老板,‘佛跳墻’里加只‘鮑魚’!”“快來!我要在這里跟‘蟶子’合個影!”

最近的三坊七巷,有不少游客抱著毛茸茸的“佛跳墻”游走在坊巷間拍照打卡。這些以佛跳墻為原型設計的文創(chuàng)產品不但外觀活靈活現(xiàn),還有生動的“烹飪”過程、有趣的購買體驗,讓“佛跳墻”一躍成為新晉網紅爆款文創(chuàng)而迅速脫銷。

不能吃的“佛跳墻”,咋能這么火?記者進行了一番走訪。

不能吃的“佛跳墻”,為啥這么火?

游客購買佛跳墻毛絨玩偶。(福州名城公司供圖)

毛茸茸的“佛跳墻”受熱捧

“老板,要‘佛跳墻至尊C款’,濃湯再加三勺!”日前,在三坊七巷的山海福厝國潮生活館里,一群顧客正圍在一個攤子等待“餐食”。查看“菜單”后,顧客王女士挑好想要的“佛跳墻”套餐,工作人員便將形似蟶子、鮑魚、豬蹄等的“食材”放進毛絨絨的燉罐內“烹煮”,在詢問過王女士的口味后,她像模像樣地撒入“蝦油”,最后完美“出鍋”。

這些“食材”其實都是毛絨玩偶。記者了解到,這碗毛茸茸的“佛跳墻”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創(chuàng)意來源于閩菜代表佛跳墻,成為時下福州爆款文創(chuàng)產品。

“目前,我們推出了‘佛跳墻’海鮮A款、地鮮B款、至尊C款三個套餐,價格從188元至288元不等,‘食材’與‘燉罐’還可單買。”工作人員王禛飏告訴記者,產品推出后不久,受歡迎程度超出他們的想象,還有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預定了幾十套,準備作為婚禮伴手禮。

在“佛跳墻”供不應求的同時,毛絨魚丸也讓顧客趨之若鶩。每只魚丸玩偶都有專屬編碼,還內置可拉伸的馬達,可玩性和趣味性大大提升。

毛絨文創(chuàng)提供情緒價值

在福州的海量文創(chuàng)產品中,為何“魚丸”“佛跳墻”這類毛絨文創(chuàng)產品會異軍突起、迅速走紅?

“情緒價值很高,讓人很有想‘剁手’的沖動。”市民蔣女士坦言,“佛跳墻”玩偶可愛的表情和毛茸茸的手感讓她愛不釋手,“比起玩具,它們更像是有靈魂的伙伴,療愈人心。”

越來越多人愛上毛絨玩偶的背后,是療愈悅己經濟的興起。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和高強度工作給年輕人帶來精神壓力和焦慮,讓他們開始積極尋求各種渠道來獲得情感支持。“這種以擬人化呈現(xiàn)美食的毛絨產品能給不少年輕人帶來精神愉悅,成為他們的精神投射。”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育學院專任教師孟利亞認為,此外,這種“過家家”式的消費場景不僅生動還原了美食的制作、銷售過程,也為成年人建立起與產品的情感紐帶。

“我們希望利用毛絨布藝材料制作新穎的潮玩潮物潮品。發(fā)揮想象力,將色彩融入生活,表達獨特觀點,向更多人傳遞正向社會情緒價值。”“佛跳墻”文創(chuàng)毛絨產品設計者表示,佛跳墻、魚丸等本就是極具當地特色、歷史悠久的代表性美食,以其為原型和載體跨界創(chuàng)新的文創(chuàng)產品自帶流量。“通過這種方式,傳統(tǒng)美食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融入人們生活,成為溝通文化與情感的橋梁。”

新穎產品滿足多元需求

記者了解到,國慶期間,“海蠣煎”“豆沙包”等毛絨文創(chuàng)產品也將亮相福州,其中網紅愛心樹玩偶備受人們期待。

“希望文創(chuàng)設計者能乘上福州文旅產業(yè)上升期的東風,深入發(fā)掘本地文化,聚焦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和審美情趣,從材質、造型、品類等多方面探索創(chuàng)新,并優(yōu)化文創(chuàng)消費體驗,創(chuàng)新互動模式,推出更多樣、更別致的文創(chuàng)產品,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帶動福州文旅產業(yè)更上一層樓。”市旅游協(xié)會會長韓鳴表示,無論是愛心樹玩偶還是美食毛絨玩具,當文創(chuàng)產品更加真實、親切、接地氣,投射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就能夠激發(fā)更廣泛的共鳴,成為跨越年齡、性別、地域界限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紐帶。(記者 宋亦敏 燕曉/文)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Roguelike卡牌冒險《航海奇聞2:傳承》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