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寧德新聞
分享

東南網9月2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顏晨曦)“祖宗開基鳳凰山,畬族文化傳千年;山哈斗笠是寶貝,獨具工藝好名聲……”16日晚,在霞浦縣文化館新開設的畬歌傳習班上,陣陣歌聲婉轉悠揚。霞浦縣畬族歌謠協(xié)會副會長鐘玉梅一邊打拍子,一邊帶著20多名學員學唱畬族小說歌《畬族花斗笠》。

在歷史長河中,勤勞聰慧的畬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畬族小說歌,以歌代言、以歌記事、以歌傳情,使畬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2006年5月,畬族小說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緣起:畬民情感表達需求

在古代,畬族人散居深山老林,沒機會受教育,便把學歌、唱歌作為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但最初的畬歌形式單一,多是對日常勞動和生活起居即興演唱,無法對畬族歷史和重要人物進行刻畫和頌揚。

到了清代,在今天的霞浦縣溪南鎮(zhèn)白露坑村,出現了一些能識字的畬族歌手,他們汲取漢族文化,結合畬族語言特點,創(chuàng)造了具有濃郁畬族色彩的獨特文學體裁畬族小說歌。

據介紹,畬族小說歌是一種長篇故事歌,除了由漢族民間神話故事、傳說、章回小說、評話唱本等改編外,還根據畬族流傳的英雄人物故事重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如《鐘良弼》《鐘景祺》《藍佃玉》等。歌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真摯感人的故事和離奇曲折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

區(qū)別于畬族的日常雜歌,畬族小說歌具有典型的基本詩學特點:敘事性強,有故事情節(jié);有嚴謹的結構章法,每篇由眾多的單首組成,單首的結構為四行,每行七字,類似漢語的“七絕”;運用多種技法對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加工;作者署名被巧妙地隱藏在歌尾。

“畬族沒有文字,融敘事、詠物、抒情為一體的小說歌出現后,有效解決了畬族人記史言志和抒發(fā)復雜心理的需求,大大充實、提升了畬歌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堪稱畬族文學最完美的載體。”霞浦縣非遺辦主任李清燕說,一部完整的小說歌集,就是一部畬族的歷史。

發(fā)展:進入文字兼?zhèn)鲿r代

畬族小說歌于清末民初達到全盛,作者中最杰出的代表當數白露坑人鐘學吉。自他起,畬族小說歌由口傳進入文字兼?zhèn)鲿r代,被后世尊為“畬族歌王”,民間稱道“有山哈人的地方,就有鐘學吉的歌”。

說起鐘學吉,就不得不提福寧山民會館。會館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坐落在霞浦松城街道,是當年全國唯一跨省、跨地區(qū)的畬族公益團體,也是福建省畬族群體最早的議事之所。鐘學吉以此為基地,搜集、整理、創(chuàng)作和傳播了大量的畬族小說歌。

《鐘良弼》是鐘學吉在會館擔任董事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歌。清嘉慶七年(1802年),福寧府府試,“縣書串通監(jiān)生誣指畬民不準與試”,畬族童生鐘良弼憤然呈控上訴,官府才“例準一體應試”。鐘學吉根據這一史實,塑造了鐘良弼不畏強權的形象,熱情謳歌他爭取畬民入學權利、反對歧視、追求公平的義舉,再現了畬族同胞忠勇團結和剛正不阿的風骨。

愛歌成風的族人,在會館駐留期間亦以歌為樂,大量轉抄鐘學吉以及白露坑的畬歌。畬族小說歌正是從這里出發(fā),流傳于閩東、浙南等畬族聚居區(qū),到處生根開花。

傳承: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今年,畬族小說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雷國勝一直忙著在各個歌會之間趕場,為歌者提供專業(yè)指導。在霞浦縣水門畬族鄉(xiāng)茶崗村三月三畬族風情旅游文化節(jié)上,他以一曲婉轉悠揚的畬族小說歌《八仙歌》唱出了畬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將畬歌魅力展現得酣暢淋漓,臺下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畬族民間有‘比肚才’的說法,晚飯后大家圍爐烤火,輪流對唱,看看誰唱得多。”雷國勝說,小說歌以七言為一句,每四句為一首,一篇小說歌短則幾十首,長則上百首,“年輕時,一晚上可以和客人唱上幾十篇小說歌。沒有學會一晚上的歌,都不敢出門的”。

然而,畬族小說歌也面臨后繼乏人等問題。“要唱小說歌,須會講畬語,這是目前傳承工作的最大難題。”雷國勝說,現在青少年多在城里上學,很多不會講畬語或講不標準??v使會講,日常生活遠離小說歌的氛圍,久而久之也不會唱了。

“學習小說歌,還要有好的記憶力、充裕的時間,才有可能熟記長篇幅的歌詞。”

2003年,雷國勝等人在霞浦縣溪南鎮(zhèn)半月里村舉辦第一屆三月三畬族歌會,以歌傳遞畬族文化,同時將小說歌表演與當地旅游相結合,吸引了眾多游客。

“搭上旅游產業(yè)的東風,小說歌表演成了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標’。”雷國勝說。

“歌是山哈傳家寶,千古萬年世上輪。”非遺的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這些年來,保護傳承畬族小說歌在霞浦已形成共識。

霞浦縣民族中學去年聘請專職畬語老師雷巧屹,為七年級8個班共500多名學生教授畬歌畬語,還開展畬歌社團活動,進行更專業(yè)的小說歌教學。

該校在原有畬族小說歌課本的基礎上,采用漢語拼音標注畬語的方式重新編制課本,解決畬語學習難題。“小說歌進課堂,讓年輕一代觸摸歷史記憶,形成更廣泛的文化傳播。”校長吳伏信說。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新萬潤環(huán)保花垣錳渣資源化利用示范產業(yè)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